最近,一個年過40的職場人感嘆到,自己在公司十多年,一直沒得到晉升,可部門里的90后,僅僅因為幾次項目匯報做得好,就得到了領(lǐng)導青睞,真是“會做的不如會說的”。
實際上,出眾的語言能力,遠遠不止“能說會道”這么簡單。無論是古代的部族首領(lǐng),還是今天的商業(yè)領(lǐng)袖,擁有好的口才,幾乎是他們的共性。
語言學家史蒂芬·平克就曾指出,一個句子的措辭方式,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選擇結(jié)果。
這就好像我們?nèi)粘I钪械哪切V告,看似并不高深,卻總能讓我們默默種草,瘋狂買單。
有著15年廣告從業(yè)經(jīng)驗的作者空手,在《傳神文案》一書中,就將那些我們耳熟能詳?shù)奈陌傅男纬蛇^程一一拆解,解開了那些“一句能頂一萬句”的語言背后的奧秘。
以下,Enjoy:
01不是廣告狂人,也要有“傳神文案”思維
很多人在面試時,都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:告訴我為什么要雇用你?
這時,毫無準備的應(yīng)聘者,可能會在腦海中快速搜尋自己身上的優(yōu)點,然后一股腦地倒給面試官那些對方已經(jīng)聽過幾十遍的答案。
這樣的回答,當然不會給別人留下什么印象,也不會為面試加分。
而那些聰明的應(yīng)聘者,可能只需要三兩句話,就能迅速引起對方興趣,獲得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。
這個過程,就像商家在面對一個陌生消費者時所打出的廣告一樣。
上世紀70年代,德國寶馬汽車打算進軍美國市場,但同樣身為豪華車,寶馬卻不符合當時美國人對豪華車外形氣派、內(nèi)飾奢華的要求。
這時,如何凸顯寶馬自身的技術(shù)和性能優(yōu)勢,讓消費者接受“好的性能也是豪華車的標致之一”這樣的觀念,成為寶馬選擇廣告語的核心訴求。
在廣告公司的幫助下,寶馬最終只用了一句只有四個英文單詞的廣告語,就做到了這一點:
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(終極駕駛機器)
這句廣告語,充分說明了寶馬的優(yōu)勢,更重要的是,它給消費者帶來了無盡的遐想,仿佛看到這句話,就已經(jīng)體會到了那種駕駛寶馬兜風時的暢快感覺。
就這樣,寶馬沒有展現(xiàn)詳細的技術(shù)參數(shù)和復雜的產(chǎn)品說明書,就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。
短短幾個字,勝過千言萬語,這就是文字的力量。
那究竟怎樣做,才能真正使語言更“傳神”呢?
02做到這三點,讓你的表達更“傳神”
1.簡明化
我們每天都被大量廣告包圍,其中大部分我們可能看過多遍,卻毫無印象,但有一些,卻像魔咒一樣,深深印在了我們腦中。比如:
“今年過節(jié)不收禮,收禮還收腦白金”
“怕上火,喝王老吉”
這些廣告語,雖不復雜,卻有著超強的“洗腦”功能,其中最重要的原因,就在于它們足夠簡單好記,這也是好文案的最基本要求。
當然,越是聽起來簡單的道理,做起來卻越難。
空手指出,90%以上的廣告之所以失敗、無人理睬,正是因為商家總是試圖在廣告中塞入太多信息,恨不得滿屏堆滿產(chǎn)品的功能描述,這樣的廣告,消費者連看都不愿意看一眼。
懂得舍棄,不僅是一種勇氣,更需要智慧。
如今被我們熟知的“經(jīng)常用腦,多喝六個核桃”,就是在不斷去繁從簡的過程中,打磨出來的。
六個核桃最初使用的廣告語叫做“六個核桃,好在六點”,一下子給了消費者六個喝核桃乳的理由。
但這一句話完全是企業(yè)導向、自以為是的訴求,消費者聽完后不知道它具體好在哪,也沒有興趣去深究這六點究竟是什么,更不會記住它。
經(jīng)過不斷剖析和聚焦,公司最后找到了六個核桃的核心賣點——健腦益智,并據(jù)此鎖定目標人群為經(jīng)常用腦的學生,才有了這句傳遍大江南北的文案。
為什么不是越復雜、信息越多越好?
空手指出,無論對于人還是事,我們都要遵循“認識—認知—認同”的過程,有了好的第一印象,才有可能有興趣深入了解,并最終產(chǎn)生認同。
而那些足夠明確、醒目且好記的“標簽”,是讓別人記住我們的第一步。
這也正是在職場上,“一頁紙”簡歷被推崇的原因所在。
一位HR就吐槽到,自己曾收到過一份近15頁的求職簡歷,候選人在每一段工作經(jīng)歷中,都羅列了不下30條工作職責。
HR坦言,這樣的簡歷,不但不會讓人覺得應(yīng)聘者能力出眾,反而會認為他毫無重點,思維混亂。
當然,簡明并不只等于篇幅短,也不只是用詞簡潔,最關(guān)鍵的,是要找到自己的“核心賣點”并主動為自己貼上鮮明的“標簽”。
2.具象化
一次,物理學家費曼參加一個論壇時,發(fā)現(xiàn)分發(fā)到他手上的一位嘉賓的演講論文,他根本看不懂。
好奇心強的費曼于是一字一句地琢磨起來,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,他之所以看不懂,是因為對方將原本很簡單的話,故意用高深莫測的語言寫出來。
比如,對方寫道:“社會區(qū)域的個體分子常常透過形象化的、符號化的管道獲得資訊”,但其真實意思,就是“大家都閱讀”。
當費曼將全篇論文都如此翻譯了之后,發(fā)現(xiàn)這位“專家”其實什么都沒說。
這種偏愛抽象概念的現(xiàn)象,在我們身邊也很常見。實際上,這恰恰是無法做到有效溝通、生動表達的原因所在。
比如,在廣告文案中,有一類旅游廣告,相信你不會陌生,如“炫彩韓國”“精彩日本”“奇妙印尼”等等。
看了這樣的廣告,你真的能被打動嗎?當然不能,因為這些空洞且毫無意義的形容詞,不會給我們留下任何印象。
與之相反,同樣只有幾個字,“老家河南”“好客山東”,則形象化地展示出了河南歷史悠久、山東熱情好客的特點,讓人產(chǎn)生具體且親切的感受。
空手指出,要想使文案生動傳神,就要少用抽象化的形容詞,多用有實際意義的動詞、名詞。
日裔美籍語言學家塞繆爾·早川曾提出過“抽象階梯”的概念,他談到,越是處于低抽象階層的語言,越生動明了。
比如,評價一個人“會生活”就很抽象,但如果說他“愛美食”就更具體,“他能嘗出不同產(chǎn)地的鴨蛋味道”,則幾乎就把一個熱愛生活的美食達人形象,活靈活現(xiàn)地展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。
再比如,當我們?nèi)ッ嬖嚂r,如果只泛泛地表達自己“能力突出,業(yè)績優(yōu)異”,可能只會讓對方昏昏欲睡,但如果換成“從零開拓某客戶,年回款200萬”這樣的表述,則更有說服力得多。
我們生活在一個具象的世界中,那些最能打動我們、讓我們?yōu)橹拥?,也同樣是那些具體、真實而又生動的事物、語言,以及情感。
3.對象化
在《小王子》一書中,作者寫道:
要是你對大人們說:“我看見一幢漂亮的房子,用玫瑰紅磚頭砌的,窗口種著天竺葵,屋頂還有鴿子……”,他們怎么也想象不出這房子是怎么樣的。你必須對他們說:“我看見一幢值十萬法郎的房子。”那么,他們就會驚叫起來:“多么漂亮的房子?。 ?/span>
這段有些諷刺的描述,卻道出了溝通的真諦:我們要說什么話,要如何說,取決于我們面對的是誰。
廣告大師伯恩巴克曾提出ROI創(chuàng)意三原則,即相關(guān)(Relevance)、原創(chuàng)(Originality)、震撼(Impact),其中,相關(guān)被排在第一位。
因為,再華麗的文案,再強大的產(chǎn)品,如果讓消費者產(chǎn)生“這和我有什么關(guān)系”的想法,都必將失敗。
只有用別人聽得懂、愿意聽的語言去表達,才有可能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里,從而產(chǎn)生影響。
硅谷投資人吳軍曾談到,在機器學習領(lǐng)域,有一位教授的水平很高,但其在業(yè)內(nèi)的影響力卻遠遠低于專業(yè)能力,這其中的原因,就在于這位教授總是愛講一些別人聽不懂的笑話,人們不但沒能理解他的幽默和高明,反而覺得很沒面子,久而久之,也就沒人愿意請他出席什么活動了。
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技術(shù)能力很強的人,難以被提拔為一把手的原因,他們越是沉浸在自己的專業(yè)領(lǐng)域,越是難以讓別人明白他們的厲害之處。
而只有從聽者的角度出發(fā),了解他們真正關(guān)心和想要的是什么,才能做到與對方的有效溝通。
在一個信息過載、注意力稀缺的時代,如何用簡明、生動且有吸引力的方式去展現(xiàn)自我、傳遞信息,是每個表達者必須掌握的能力。
03寫在最后
如同一個好的溝通者不等于“會說話”一樣,一個好的文案,也絕不只是文字功底出眾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