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心理學家為了了解人們對于同一個工作在心理上所反應(yīng)出來的個體差來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,對現(xiàn)場忙碌的建筑工人進行訪問。
心理學家問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:“請問您在做什么?”
工人沒好氣地回答:“在做什么?你沒看到嗎?我正在用這個重得要命的鐵錘,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。而這些石頭又特別的硬,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,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?!?/span>
心理學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:“請問您在做什么?”
第二位工人無奈的答道:“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資。若不是為了一家人的溫飽,誰愿意干這份敲石頭的粗活?”
心理學家問第三位工作:“請問您在做什么?”
第三位工作眼光中閃爍著喜悅:“我正參與興建這座雄偉華麗的大教堂。落成之后,這里可以容納許多人來做禮拜。
雖然敲石頭的工作并不輕松,但當我想到,將來會有無數(shù)的人來到這兒,在這里接受上帝的愛,心中就會激動不已,也就不感到勞累了?!?/span>
同樣的工作,同樣的環(huán)境,卻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。
第一位工人,是無可救藥的人。在不久的將來,他可能不會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顧,甚至可能成為工作的棄兒,完全喪失了生命的尊嚴。
第二位工人,是對工作沒有責任感和榮譽感的人。對他們抱有任何指望肯定是徒勞的,他們抱著為薪水而工作的態(tài)度,為了工作而工作。他們不是企業(yè)可信賴、可委以重任的員工,必定得不到升遷和加薪的機會,也很難贏得社會的認可。
工作是一種態(tài)度決定了我們快樂與否
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.馬期洛提出了“需要的五個層次”:
1、基本的需要:對于食物和衣物的需要,以抵御饑餓和寒冷。
2、安全的需要:對居住在一個可以感到安全的地方的需要。
3、社交的需要:與他人分享興趣、愛好和交友的需要。
4、獲得尊重的需要:要求別人贊揚和認可的需要。
5、充分發(fā)揮能力、自我實現(xiàn)的需要:自我實現(xiàn)與充分發(fā)揮自身潛能的需要。
心理學家認為,為工作而工作的人,很少有機會滿足第4種和第5種需要。由于他們的生命需求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,或多或少的,他們失去了一部份生命樂趣。
該用什么語言贊美第三位工人呢?在他身上,看不到絲毫抱怨的影子,相反,他是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創(chuàng)造力的人,他充分享受著工作的樂趣和榮譽,同時,因為努力工作,工作也帶給了他足夠的尊嚴,和實現(xiàn)自我的滿足感。他真正體味到了工作的樂趣,生命的意義。他才是最優(yōu)秀的員工,才是社會最需要的人。
工作是什么?翻開各國的權(quán)威字典,我們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的解釋幾乎如出一轍:工作是上帝安排的任務(wù);工作是上天賦予的使命。這種解釋雖然帶有太多的宗教色彩,然而,他們卻傳達出了一個共同的思想:沒有機會工作或不能從工作中享受到樂趣的人,就是違背上帝意愿的人,他們不能完整的享受到生命的樂趣。
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達到某種目的。如果我們的工作能夠引導我們逐步接近那種能充分表現(xiàn)我們的才能和性格的境況,這樣的工作應(yīng)該是就最令人滿意的工作了。人生只有一次!正是為了獲得某些東西或成就自我,為了拓寬、加深、提高自身的技能,將自身全面發(fā)展成為和諧和美麗的人,我們才會專注于一個方向,并為此付出畢生心血。
工作是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。我們寒窗苦讀來的知識,我們的應(yīng)變力,我們的決斷力,我們的適應(yīng)力以及我們的協(xié)調(diào)能力都將在這樣的一個舞臺上得以展示。除了工作,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實自我、表達自我的機會,以及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一種活著的理由。工作的質(zhì)量往往決定生活的質(zhì)量。
一個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態(tài)度的表現(xiàn),一生的職業(yè),就是他志向的展示、理想的所在。所以,了解一個人的工作態(tài)度,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了解了那個人。因此,美國前教育部部長、著名教育家威廉.貝內(nèi)特說:“工作是我們要用生命去做的事。”
在過去的歲月里,有的人可能時常懷有類似第一位或第二位工作的那種消極看法,常常漫罵、批評、抱怨、四處發(fā)牢騷,對自己的工作沒有絲毫激情,在生活的無奈和無盡的抱怨中平凡的生活著。
你過去對工作的態(tài)度如何,這并不重要,畢竟那是已經(jīng)過去的事了,重要的是,從現(xiàn)在開始,你未來的態(tài)度將如何?
讓我們像第三位工人那樣,為擁有一個工作機會而心懷感激,為生命的尊嚴和人生的幸福而努力工作。如果你選擇了創(chuàng)業(yè)生涯,可能你絕對的幸運,將來可以做中國富豪級人物,如果你經(jīng)商能力不行,甚至在菜市場賣個豆腐,白菜什么的,你也能賺個一兩千元。但是你不怕失業(yè),因為每天都有人來買豆腐,買白菜,這又是比白領(lǐng)生活強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