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年輕人,千萬不要混比你優(yōu)秀的圈子?!?/div>
因為在前輩看來,混比自己優(yōu)秀的圈子,就意味著會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,甚至是眾人鄙夷的目光。所以為了讓自己過得舒服,千萬別混那些不是自己層次的圈子。
但是,這樣真的好嗎?
02.有一種圈子叫做零壓力圈子
初中時,我們的班主任有一句口頭禪:
“不要跟那些整天混日子的同學一起玩。”
為此,她還特意把全班的座位按照月考的成績?nèi)ゾ幣牛謹?shù)高的同學可以坐在較前的位置,分數(shù)低的只能坐在較后的地方,每月調(diào)換一次。
誰的分數(shù)在班里排什么位置,看一下座位就知道了。
根據(jù)老師的解釋,這樣的座位安排能夠激起大家拼搏的斗志,互相競爭,互相進步。
當時在班里成績排名前幾的我,卻對這個舉動特別反感:
“明明大家都是同學,為什么不能一起玩呢?”
“我可以跟他們一起玩,同時保證自己努力學習的呀!”
于是,我跑去辦公室,跟老師申請課室后門窗邊的位置,在老師眼里,那里簡直就是“差生”的集中營。
幾番爭論之下,老師答應(yīng)了。
第一周,身邊的同學在扔紙團、打瞌睡,我還是按照以往的節(jié)奏,認真上課、努力記筆記;
第二周,考試的結(jié)果出來了,我的成績還是比身邊的同學高了好幾十分,讓我松了一口氣;
第三周,上課時突然感覺很困,想著睡5分鐘再起來聽課應(yīng)該也不會漏掉什么重點內(nèi)容,所以趴下來睡了五分鐘;
第四周,身邊的同學在看的漫畫書好像特別有意思,害我忍不住問他們借來看了半節(jié)課;
第五周,上課鈴響了,我們的課間話題還在繼續(xù),甚至越聊越high; ……
慢慢地,為了上課跟他們聊天,我不再每節(jié)課都做筆記。為了晚上跟他們一起玩游戲,我不再按時完成所有作業(yè)。
我完全失去了壓力,也不再對“混日子”這件事情抱有愧疚感了。
那一段的日子,簡直就是:
混零壓力的圈子,做最放縱的自己。
兩個月后,我的成績依然還是比身邊的同學高出幾十分。
但是,我在班里面的排名卻早已跌到了三十幾名。
換句話來說,已經(jīng)有半個班的同學超越我了-----最可怕的是,我卻對此渾然不知。
圈子的影響力,遠比我想象中的大。
混圈子這件事,一不小心就變成了混日子。
3.選擇圈子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
我曾經(jīng)在網(wǎng)絡(luò)上看到一個關(guān)于巴菲特的故事:巴菲特小時候,特別喜歡一個叫艾迪·貝內(nèi)特的球童。
1919年,年僅19歲的艾迪在芝加哥白襪隊開始了他的職業(yè)生涯。同年,白襪隊就打進了世界聯(lián)賽。
次年,艾迪跳槽到布魯克林道奇隊。結(jié)果,布魯克林道奇隊贏得了聯(lián)賽冠軍。
后來,艾迪隱約意識到布魯克林道奇隊出現(xiàn)了問題,便在1921年轉(zhuǎn)到了洋基隊。洋基隊不久就贏得了隊史上第一座冠軍。并在接下來的七年里,贏得五次美國聯(lián)賽冠軍。
其中,1927年,洋基隊打進世界聯(lián)賽決賽,當年的棒球界傳奇球星貝比魯斯和盧·格里克也在列。
那一年,艾迪只干了四天的工作,就得到了其他球童整整一年的收入-----700美元的獎金。
于是,這個小球童成了巴菲特人生的一個偶像。
巴菲特說,從艾迪身上,他明白了一個道理:
他怎么拎球棒壓根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能在球場上為誰撿球。
這一點點的差別,就是幾百倍的收益。
正如后來巴菲特所說:“你要成為一個贏家,就必須和贏家一起奮斗。”
圈子不一樣,可能就代表著資源不一樣,人脈不一樣,甚至大家看東西的角度以及思維方式都不一樣。
所有圈子的“不一樣”,都在影響你成為“不一樣”的人。
4.聰明的人會懂得怎么當“差生”
我很贊同“圈子不同,不必強融”這句話。但是,能不能融入是一回事,敢不敢融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在生活中,經(jīng)常發(fā)現(xiàn)有很多人只愿意跟自己水平差不多,或者水平比自己低的人玩,這是為什么呢?
根據(jù)心理學的研究表明,這樣的行為大多是出于一種自卑心理。
因為害怕跟優(yōu)秀的人在一起會顯得自己不優(yōu)秀,就像跟博學的人在一起會顯示自己的無知,跟勇敢的人在一起會顯得自己懦弱,跟苗條的人在一起會顯示自己的肥胖,所以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不會過度暴露自己缺陷的人當朋友。
但是這樣做的行為,會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:
墮落的日子,會逐漸奪走一個人思考和潛能,每天活在得過且過的世界里。
所以有機會的時候,還是應(yīng)該多跳出自己現(xiàn)有的圈子,向更加優(yōu)秀的人靠近。
當你經(jīng)常和優(yōu)秀的人相處,你也將不知不覺地走向那個方向。
不要慫,不要慌,不要逃。
一個人想變優(yōu)秀,第一件事就是學會承認自己的不優(yōu)秀。
聰明的人,會懂得怎么當“差生”。
當你成了圈子里面的“差生”,也就代表著圈子里面絕大部分人都是你的“學習對象”。
他們的見識和經(jīng)歷,思維方法和生活方式,說不定都能為你以后的人生,提供更多的可能性。
月薪3K的圈子,肯定跟月薪5w的不一樣;
做文員的圈子,肯定跟做生意的不一樣;
……
你完全可以放下心里的戒備,謙虛地向他人請教,相信一定有人愿意分享。
你的圈子就是你的機會,千萬不要讓社交舒適圈,限制你的成長。人生總得拼一拼,闖一闖。
哪怕最后實在混不下去,那些優(yōu)秀圈子的出現(xiàn),也是為了告訴你:“嘿!其實你的生活可以更加美好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