納才與納言
添加時間:2017-11-26 23:59:50
瀏覽次數(shù):
0
歷史上的楚漢爭霸,實力弱小的劉邦卻最終戰(zhàn)勝了實力強大的項羽。由此,劉邦總結(jié)出了智慧的重要作用,說:張良、蕭何、韓信,"三者皆人杰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。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,此所以為吾擒也。"
但實際上,劉邦的總結(jié)是有偏頗的,劉邦軍事勝利的主要原因并非僅僅是納才,更重要的是納言。實際上,劉邦的眾多關(guān)鍵性決策均來自小人物的建言,如陳恢提出的招降納叛建議以及幫劉邦"千金買骨",招降宛城秦軍的做法,使劉邦搶先入關(guān),實力增長為群雄第二位。又如劉邦率先挑起內(nèi)戰(zhàn),進攻項羽時,董公提出:"兵出無名,事故不成","明其為賊,敵乃可服"促使劉邦為義帝發(fā)喪,反而占據(jù)了道義上的制高點,使項羽落入了孤家寡人的地步。
納才重的是人,一個人被定為人才,就當官發(fā)令,無人可以制約。而沒有被定為人才的人,只能聽令,不能說三道四,納言重的是思想或建議本身,并不關(guān)注人的身份。如上述給劉邦提建議的陳恢來自敵對陣營,董公是普通百姓,但他們提出的建議只要是正確的,劉邦都采納。納言是一種機制,通過人人都明白,人人都遵守的規(guī)則,激勵人人開動腦筋想點子,促進人人暢所欲言,以成千上萬個"臭皮匠"取代納才體制中的"諸葛亮"。
納言和納才比較,其實也就是規(guī)則治(法治)與人治比較,納言優(yōu)于納才、法治優(yōu)于人治就顯而易見了。2000年前,劉邦沒有意識到納言的優(yōu)勢,不知道機制的作用,可以理解,但今天我們不能還停留在劉邦的人才觀上,而忽視法治。